阵发性心房纤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纤一枝支谁与似民国才女作家丁玲相识石头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风云变幻的时代,在无限发展可能的人事变动中熊熊燃烧着新鲜的力量。年10月12日,在常德安福的一处望族家庭一位女婴呱呱坠地,为其家人带来了无限欢欣。谁都想不到,彼时襁褓中的这位女孩儿会是后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从年到年,在丁玲八十载的生命历程中深蕴着数不尽的爱恨情仇,作为游走在新时代前沿的新女性,她始终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独立光辉的人格特色,成为性情坦荡之至的传奇女作家。

丁玲,原名蒋伟,在度过4年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后,开始面对人生的冷酷。年,曾赫赫有名的望族蒋家,屋里停放着主人病逝的棺木。大厦将倾,覆巢之下无完卵。一身缟素的夫人被讨债的各路亲友纠缠着,四岁的小女孩号哭震天。幼年丧父,人情凉薄,多年后,漂泊的女子仍惊惧于当日的惨白与阴寒。丁玲的父亲曾留学日本,为人慷慨仗义,母亲则仰慕新学,是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在丈夫病逝后,其母不顾族人反对,毅然带着子女踏上了求学的道路,最后还自己办学教书。耳濡目染下,丁玲自然也有着一种超然的姿态。她不仅豪爽仗义,追求新学,在对待感情时,也极为磊落大方。

年春天,丁玲和王剑虹来到南京求学,在这里,王剑虹与瞿秋白相恋并结婚。一直暗恋瞿秋白的丁玲感到孤独,于是只身流浪到北京。年,丁玲在北京偶然结识了《民众文艺周刊》的编辑胡也频,殊不知,这次相识却成了他们日后的感情之源。当时的胡也频还是海军学员,在一次聚会上正值盛年的男子遇到了妙龄少女,迷蒙春心荡漾不已,一眼定情的相望让胡也频不可自拔地爱上了丁玲。他开始有意识地了解打探所有关于丁玲的消息,在得知她的弟弟不久前刚夭折,胡也频便为丁玲送去了满满一盒黄玫瑰,并在花中夹了一张纸条,亲切地写道:“你又有一个弟弟了。”他本想尽自己的力量缓解丁玲的丧亲之痛,可此时的丁玲心绪低落,对胡也频也无特殊的情感,纸条放在一边,也就过去了。一次的失意并没有让胡也频就此放弃,他默默审视着这位特别的女子,越发欣赏她的孤傲清灵。由于生活窘迫,年夏天丁玲回到湖南常德,胡也频也追随其脚步来到了湖南。这天,对丁玲心仪已久的胡也频叩开了丁玲家的大门,丁玲非常惊讶地看着这个“只见过两三次面的、萍水相逢、印象不深的人”。一个女子正处于孤单寂寞的境地,男子如此暖心的举动让她感到一种从未体会过的幸福感,丁玲对胡也频的这个举动大为感动,连带着对他也产生了几分好感。

从此,胡也频便与丁玲走近了。接触中,丁玲了解到彼时的胡也频已放弃了在天津大沽海军预备学校的军校生活,选择了与之反差很大的文学道路。在情感与思想都极大解放的时代,曾在阅读生活中积累下的罗曼蒂克幻想在丁玲心中悄然滋长,她心中的爱情大门也自然而然地就对胡也频打开了。初恋的时光总是那样快乐,据丁玲回忆,那段时间,“他一天到晚,似乎充满了幸福的感觉,无所要求,心满意足,像占有整个世界一样那么快乐。”不久,丁玲与胡也频结伴重返北京,度过了一段犹如“漂泊者”般的自由文人生活。丁玲也迎来人生第一个创作高峰,在《小说月报》中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令她蜚声文坛。这对小情侣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他们相处的生活里也总是充满了无限趣事。他们住在山上,胡也频有时下山采买物资,丁玲也会与他一起,一刻都不愿离开。有一次他们下山的时候,竟然踩进一个泥潭,陷于其中无法自拔。沉浸在爱情中的两人并没把这一突发事件看作不快,索性随遇而安,相伴在泥潭里面看起了星星。只要是与爱人在一起,那些甜蜜温馨的瞬间在生活中俯拾即是。爱情赋予了他们对彼此的信任,也给予他们互相鼓励的勇气,这样的爱情深深影响着丁玲,致使在她之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以一种淡然美丽的姿态对待一切考验。

如果这段感情能就如此发展下去,也许是不错的,但命运的意外总让人唏嘘。当日本借着明治维新插上腾飞的翅膀时,华夏大地正饱受硝烟炮火的摧残。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众多的中国热血文学青年希望通过变革拯救祖国,于是去日本留学成了一股潮流。身处文学圈的丁玲自然也潜移默化地受着这种影响,登上了东去的轮船,日本留学的契机让另一个男子走进了她的生命。初到日本的丁玲人生地不熟,在好友的介绍下,她认识了一个“业余”的日语老师,这个人就是冯雪峰。冯雪峰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日语,只是借着在清华大学旁听的机会,会一点“三脚猫”功夫,但对毫无日语基础的丁玲来说,这已足够。第一次见到冯雪峰,丁玲是失望的。在她的想象中,冯雪峰应该是白白净净,斯斯文文,戴一副细框的金丝眼镜,着一身月白长袍的书生。但眼前的男子土里土气,像个乡下人。不过这种“初次印象”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很快发生了改变,频繁地接触使丁玲渐渐发现了冯雪峰内在的个人魅力,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越发引起了丁玲的好感。他们分享着各自的文学理念,又常常坚定革命信念,不经意间两人都意识到,一种奇妙的火焰正在熊熊燃烧。此时丁玲虽然与胡也频保持着密切的情侣关系,但对于冯雪峰,她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一边是对自己苦苦痴恋的胡也频,一边是才华横溢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冯雪峰。游走在不同性格的男子之间,丁玲十分痛苦。最终丁玲与胡也频走在了一起,冯雪峰孑然一身地走了。

至于缘何最后做出这样的决定,据后来丁玲回忆,她选择胡也频的原因是胡也频没有她会活不下去,为了能让胡也频“活下去”,丁玲只能“忍痛割爱”,放弃了冯雪峰。说到底,也许是因为冯雪峰没有胡也频那么爱她吧。年,胡也频与丁玲结婚,年底,两人又共同来到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在上海的一座福州风格的民居中,两人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后来,他们与沈从文一起创办红黑出版社,编辑出版文艺期刊《红黑》,不久后出版社倒闭。为了还债,胡也频接受了山东省济南市省立高中的教书工作,一个月后,不能忍受相思之苦的丁玲也来到济南,穿着时尚的她立刻在省立高中的师生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正在山东省立高中读书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后来回忆道:“丁玲的衣着非常讲究,大概代表了上海最新式的服装。”当时的济南,还是相对闭塞淳朴的,丁玲的到来就像飞来的金凤凰,在没有见过世面的学生眼中,她就是最耀眼的一道风景。丁玲则在这次见面中这样回忆着自己的丈夫:“也频完全变了一个人。我简直不了解为什么他被那么多的同学拥戴着。天一亮,他的房子里就有人等着他起床,到深夜还有人不让他睡觉。他是济南高中学校里最激烈的人物,他成天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唯物史观,宣传鲁迅与雪峰翻译的那些文艺理论,宣传普罗文学。我看见那样年轻的他,被群众所包围、所信仰,而他却是那样的稳重、自信、坚定,侃侃而谈。”

然而好景不长,在国民党眼中胡也频的文学活动早已成为政治活动,不久,胡也频遭到通缉,被迫返回上海。年1月17日上午,在上海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的胡也频因叛徒告密在旅社的31号房间被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当天晚上,丁玲也是在这个地方,苦苦等着丈夫的归来。第二天,丁玲出门寻找丈夫,傍晚,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后,同样外出寻找胡也频的沈从文也回来了。他们商量后决定请胡适、徐志摩写信给蔡元培,设法让当局放人。紧接着,沈从文又独自去了南京,找邵力子想办法。邵力子写信给上海市市长张鲜,请求斡旋。胡也频则在狱中多次托人秘密带信给丁玲,说自己绝对不会投降。他还要求丁玲多寄些稿纸给他,这样他才方便在狱中继续写作。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这件被视为“重大案情”的事件,当时由蒋介石亲自过问,所有的营救工作都难有进展。年2月7日,国民党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后院的龙华塔下枪声阵阵,胡也频与“左联”盟员柔石、殷夫、冯铿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被机枪扫射,胡也频身中3枪,时年28岁。后来,沈从文从徐志摩那里借了路费,以“丈夫”的名义,冒着生命风险护送丁玲母子回到老家湖南避险,一路上困难重重,待沈从文回来后,早已耽误了返校的日期,丢掉了赖以为生的教职。

胡也频的突然离世给丁玲打击很大,她变得消沉且落寞。她曾如此坦露当时的心情:“在双龙路附近的一家三层楼的正房里,只剩我一个人,孤独地冥想着流逝了的过去,茫茫地望着天边的未来。天是灰沉沉的,四周是棺木一般的墙壁,世界怎么这样寂静,只有自己叹息的回声振颤着我的脆弱的灵魂……”“我坐着,痴痴的;躺着,闷闷的;在马路上走着,心像被狂风卷起的落叶又被抛下。我写过一篇小说《从夜晚到天亮》,那是我自己这段生活的写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