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纤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仕沛方证相对医案一针一药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仕沛年出生,广东南海人。祖辈五世业医,年起连医院副院长、院长。年被广州市*府命名为“广州市名中医”。

曾专攻仲景之学,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临床上擅长内、妇、儿科疾病,对中风、重症肌无力、脊髓炎等有独到疗效。

经方方证对应最关键、影响最大的就是经方家的医案,最早的方证对应医案是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就是90个医案,按照仲景条文来用方的医案,所以是方证对应最早的医案。近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曹颖甫的医案,还有岭南四大金刚(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的医案。研究《伤寒论》有很多不同派别,比如气化、五运六气等等,到临床还是离不开方证的。例如陈伯坛,他讲气化、升降的,但又不同于陈修园、*元御,但是用起经方来还是方证,包括曹颖甫也是,曹诊一人“脉结代,心动悸”用炙甘草汤,后此人买舟到广东找陈伯坛,也是用炙甘草汤。所以曹氏说:“此仲景不易之法”。

——*仕沛

7月24日起我们将连载*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

“提纲证”的是与非

——心悸气短嗜睡案

梁某,女性,69岁。年开始反复出现胸闷、心悸,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浮肿,医院明确诊断为“风湿性心脏辦膜病,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行“瓣膜扩张术”。30余年来胸闷、心悸、气促、肢肿时有反复。年行主动脉瓣膜及二尖瓣置换术。1个月前胸闷、心悸加重,上二楼即感气促、疲倦欲寐。于年3月4日收入我院治疗。入院时见:患者疲倦欲寐,时有胸闷,活动后气促,纳眠一般,二便调。查体:T:36.0℃,P:45次/分,R:20次/分,BP:/70mmHg。叩诊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50次/分,房颤征。入院第二天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房颤动,平均心室率53bpm,最小33bpm。*师查房时患者诉胸闷、心悸,动则汗出,颜面微肿,舌淡暗,苔薄白,脉结。即予桂枝加附子汤温振心阳,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熟附子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内服。

服上方1剂后患者汗出止,胸闷、心悸略减,但疲倦欲寐。*师再次查房,见其汗出已止。“但欲寐”,予麻*细辛附子汤治之,处方:麻*15克(先煎),熟附子24克,细辛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内服,共2剂。患者服上方2剂后即感精神振奋,胸闷、心悸大减。查体:心率波动于65~70次/分。患者要求出院,嘱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

[按]

桂枝加附子汤可温振心阳,但辨证眼目为阳虚漏汗,以阳虚汗出兼见心阳不振者效佳。本案患者服桂枝加附子汤后汗出已止,再更用他方。

麻*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第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细辛附子汤主之”。原方针对少阴病表证,以温阳解表。而少阴病为何?其典型脉证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条)。既冠以少阴病之名,故麻*细辛附子汤证亦可有但欲寐也。所谓但欲寐,是倦怠嗜睡,神疲萎靡。而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疲倦欲寐、脉沉缓或沉迟,正合本方证。对缓慢型心律失常,西药一般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但效果不佳。本方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较西医具有一定的优势。

药理研究证明:麻*既能兴奋中枢神经,还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作用,故内服麻*制剂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且作用和缓而持久;附子、细辛有显著强心作用,使心肌功能加强、提高心率,改善窦房结及房室传导的作用,故在临床上以麻*附子细辛汤为基础方,详细辨证,随症加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且作用持久。

或问:“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否少阴篇凡言“少阴病”必有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有寒化、热化,寒化又有四逆各方。如何看待?师曰:六病(经)“之为病”皆是言其大率也。后世多称之为“提纲”。非仲景原意,仲景只是以之举其要而已,如少阴病以寒化为主,“脉微细,但欲寐”是指少阴寒化也。如“太阳之为病”是指麻*汤证、桂枝汤证而言。“阳明之为病”是指正阳阳明而言,不及阳明中风、中寒等。余皆如此,不能以“提纲”视之。而少阴寒化证麻辛附子汤与四逆类各方,前者原为“反发热”之少阴寒化兼表证而设,后者虽有踡卧,但有吐、利、肢厥、汗出等证,非麻*所宜。是以麻辛附子汤虽能振奋沉阳,但原意本为解表。现代用之以止痛、兴阳等,均是扩展其用也。

“上腹部跳动感半年”的奇病难症

——球部溃疡心下悸案

陈某,女性,50岁。自觉上腹部跳动感半年,以夜间最为明显,影响睡眠,伴嗳气、泛酸。年3月在外院行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球部前壁,12×4mm),慢性胃炎,西医告知予抑酸药规则治疗8周,一般可治愈。但8周后,患者上腹部跳动感未减,遂于年5月4日来*师门诊就诊。

就诊时症见:精神疲倦,面色萎*,自诉上腹部跳动感明显,夜间尤甚,影响睡眠,时有嗳气泛酸,胃纳一般,大便可。舌淡,苔薄白,脉弦。*师予小建中汤加减,处方:桂枝30克,白芍60克,大枣15克,甘草15克,生姜10克,川朴20克(后下),麦芽糖1匙(自加)。水煎内服,3剂。

药后患者精神转佳,上腹部跳动感明显减轻,嗳气泛酸好转,纳眠可。坚持门诊治疗,服上方1个月,诸症皆除。

[按]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饴糖组成,原为“虚劳、里急、腹中痛”而设。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饥饿时明显,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符合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腹中痛”,故临床上不少医家都以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但本案例患者腹痛不明显,以上腹跳动感为突出表现,若是吾辈,未必能想到此方。

*师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第70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心中悸”是中焦虚寒所致,故不单是指心跳不安,也指上腹部(胃脘)悸动不适,正合本条。

再者,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芍药缓急效果明显,如芍药甘草汤,临床上见*师用此方确能解除腓肠肌痉挛,不愧去杖汤之名。且不只能治“脚挛急”,还能解除胃肠痉挛,如*芩汤;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如小青龙汤中的芍药也是此意。本案中患者上腹跳动,并以夜间明显,为胃痉挛之表现,*师白芍用量为60克、甘草15克,以缓解疼挛,取效神速。

此外,使用本方时,临床见很多医者忽略了饴糖。《药征》认为“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皆能缓诸急”。临证应用小建中汤时使用饴糖,方不失仲景立方之妙意。不少先贤名家也不主张去饴糖。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谓:“夫小建中汤之不用饴糖,犹桂枝汤之不用桂枝,有是理乎?”临床上*师用此方时常嘱患者自加麦芽糖,若不用饴糖此方也即桂枝加芍药汤,与仲景组方用意大相径庭。正若*师经常教诲,经方配伍严谨,不宜轻易加减,多一味少一味,其意远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