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颤导致心力衰竭。房颤发作时心室率过快过慢及严重心律不齐,心输出量减少,心脏功能降低约30%,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明显降低,进一步发展可致心力衰竭。
(二)房颤导致中风。房颤患者容易形成心房血栓,血栓脱落导致中风、心肾等重要脏器梗死。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病率可达正常人群的6-8倍。
(三)房颤易导致猝死。房颤患者可因诱发室颤而猝死,其死亡率是正常人群的2-4倍。
大部分房颤患者可有以下症状:
v心悸—感到心慌、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
v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v气短—发作时感觉呼吸困难,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v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偶然的机会或者出现房颤的严重并发症如中风、栓塞或心力衰竭时才被检查发现,此时已形成了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分别为长久之策、治标之策和治本之策。
1长久之策——预防房颤的卒中和其它血栓栓塞并发症
抗凝治疗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国际上公认的CHA2DS2-VASc积分可以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CHA2DS2-VASc积分: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和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患者,应该规律服用抗凝药物。
这里所说的抗凝药物主要指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不包括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华法林作为口服抗凝药物有很久远的应用历史,但是该药和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用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之间,才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因此导致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统计发现接受华法林治疗房颤患者1年内约30%停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部分已经开始取代华法林。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34.4%,而中国仅达到13.5%。因此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通过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卒中目的,被作为抗凝药物的补充替代治疗。
2治标之策——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改善生活质量
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可消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预防心动过速心肌病,减少血栓栓塞的机会。临床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可考虑房室结消融+起搏治疗,但该治疗损伤大,往往不作为首选。
3治本之策-——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并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转复房颤的方法笼统分为两大类,药物转复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但药物副作用大,长期服用可导致心脏或心脏外副作用。比如: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房颤相关症状,但是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是消除房颤,药物的促心律失常效应和心外不良反应也很常见。同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导管消融治疗可以根治房颤,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设备的更新,单次房颤消融成功率房颤能达80-90%,持续性房颤(慢性房颤)可达70-80%。
误区一:只有心脏不好才会得房颤。
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年龄,遗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甲亢等疾病,大量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不良习惯都是常见原因。其中,年龄是房颤的第一高危因素,所以,高龄老人一定要重视体检和预防。此外,肺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不全)患者,也是房颤易发人群。因为肺和心紧挨着,二者极易相互影响。
误区二:无明显症状就不是房颤。
实际上,房颤分为阵发性和持续性两大类。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表现为心悸、心慌、气短、胸闷、活动量下降(例如以前能走5公里,但现在走两三公里就觉得很累了)等症状;但持续性房颤患者一直处于房颤状态,他们的身体可能已经“适应”了,因此自己感觉不到明显症状,需要通过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才能发现。
误区三:房颤只影响心功能。
房颤患者除了易合并更多心脏疾病、引起心衰外,最严重的危害是引起中风。当房颤发生时,心房有效的收缩功能减弱或消失,其中的血液淤积,可能产生血栓。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液流动,停在哪里,就可能会造成相应部位血管的堵塞,如脑栓塞、肺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在这些栓塞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脑栓塞(脑卒中),即中风。与非房颤患者相比,房颤患者每年的中风率会增加5倍,死亡可能性增加70%。房颤导致的中风,往往进展更快,危险性也更重。这是因为和血管内的空间相比,心房更“宽敞”,在其中凝血成块的血栓个头更大,很容易堵住人体内较大的血管。这也让房颤引发的中风呈“三高”态势: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误解四:治疗房颤,只需控制心律(率)。
除了需要纠正房颤引起的心律异常,抗凝也是一大重点。纠正心律异常可通过导管消融术、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而为了降低中风风险,经医生评估后,约80%的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
需要注意,房颤与多种疾病都有相关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对已有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控制,可以预防相当一部分房颤发生。注意饮食低盐、少油,规律作息,一旦在体检中发现房颤征兆,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及时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