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纤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普哪些房颤患者适合做一站式治疗 [复制链接]

1#
复方卡力孜然酊价格         http://m.39.net/pf/a_5229029.html

引子:1月8日,年首个房颤介入日,闫素华教授带领团队完美完成3台房颤一站式(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微创治疗,患者均具有高血栓风险,分别合并高出血风险、出血史以及支架术后,虽左心耳形态复杂变异,均获得理想封堵,有病患问,哪些患者适合做一站式治疗?为什么选择一站式治疗?

…………

u药物治疗差强人意

虽然医学进步很快,但遗憾的是,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的效果仍差强人意。以其中效果最好的胺碘酮为例,其控制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比例仅在30%左右,而且临床中还常见初始有效,服用一段时间就无效的情况。对于持续性房颤,胺碘酮的效果就更差,文献报道的有效率数字甚至低至个位数(4%)。而且,长期服用胺碘酮还常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肺间质纤维化等等。事实上,临床上鲜有房颤患者能够连续服用胺碘酮3年以上的人,绝大多数患者或因为效果下降,或因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不得不停药。因此,试图通过药物转复房颤,并能长期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的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而且还可能会有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强调的是,无论一种治疗房颤的药物是如何奏效,房颤只是暂时被“制服”,只要一停药,它便会卷土重来。

抗凝治疗方面,Framingham研究提示:心房颤动导致的脑中风虽只占缺血性中风的16%,但对于一般的缺血性卒中,其住院时间长,致残状况更严重,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而且更易反复发作。因此,对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采取严格积极的血栓预防治疗策略非常关键。近年欧美国家的权威心血管专业协会指南,均扩大了必要起始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人群,撤销了阿司匹林对于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的地位,不可否认,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效果显著,但其出血并发症令人畏惧,而且剂量窗口小,受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必须长期监测INR指导用药安全与疗效。近年开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等)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等),抗栓疗效或许与华法林相当,但是价格昂贵,而且出血风险并不亚于华法林,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率甚至高于华法林。

u节律控制更有优势

本世纪初AFFIRM研究结果提示,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采取保守的心率控制策略成为主流策略。然而,随着更多研究结果公布,节律控制策略成为慢性心房颤动治疗的优选方案。年RALUCA研究公布了对比分别采用心房颤动节律和室率控制策略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发现从第5年开始,节律控制患者死亡率较室率控制有所下降;第8年节律组死亡率下降达28%,提示节律控制在长期治疗中存在优势。

与此同时,专家对已有的研究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既往突显心率控制更优的研究中,纳入的患者更多是高龄、多种合并症的人群,其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受到限制。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性作用和患者自弃抗凝药物,是导致节律控制策略劣于心率控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u消融不再单打独斗

随着近年来导管消融技术飞速进展,临床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日臻获得认可,成为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可有效维持患者正常窦性节律。在国内外不断更新的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导管消融术的推荐级别不断提升。目前研究业已证实,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恢复窦律的几率远高于药物治疗,并可能有效避免因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与相关副作用。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已经成为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的最佳治疗选择。

u“一站式”介入治疗造福患者

房颤消融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日渐提高,大部分有症状的房颤都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控制。但射频消融术难以克服的一部分“难治性”或“复发性”心房颤动,其抗凝治疗更是难以停用,房颤有再发的风险,又有易形成血液湍流而造成血栓的左心耳结构,血栓并发症防不胜防。针对心源性卒中采用抗(抗凝)、堵(封堵)、消(消融)等防治策略,房颤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组合形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将是脑卒中高危房颤患者的理想选择。

房颤卒中屡见不鲜

与单一采用房颤消融相比,接受房颤消融和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的患者,术后抗凝药物仅需要服用3个月,此时即使有无症状的房颤复发,其发生卒中的可能性也与持续服用抗凝药物的风险相似,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却显著降低。目前左心耳封堵的适应证(简括“不不高”卒中高危房颤患者):不能口服抗凝药物(存在抗凝禁忌);不愿意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高出血人群(HASBLD出血评分大于3分)。近来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