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北京心脏学会协办,医院承办的"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8期学术活动在广州隆重举行。
在本次学术活动上,医院杨平珍教授从年ESC房颤管理指南出发,聚焦卒中预防和抗凝治疗,详细讲解了房颤的综合管理要点。
杨平珍教授作报告。
一、房颤的诊断与评估
我国房颤患者众多,但房颤知晓率较低,且房颤危害严重,因此,提高房颤诊断筛查率对于减轻疾病负担、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年ESC房颤管理指南对于房颤的诊断筛查提出了如下推荐意见:
图1
指南新增"通过植入装置发现心房高频事件"这一推荐,其具体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2
二、房颤的综合管理
房颤的急性和长期管理包括快速心率及节律控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管理急性因素、评估卒中风险、评估患者心率、评估患者症状等多个方面,其中,评估卒中风险,进行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急性和长期管理的重要一环。
指南新增了房颤的综合管理内容,强调患者的参与,多学科团队管理、临床决策及支持等的支持。具体推荐意见如下。
图3
医生应鼓励房颤患者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管理进行建议及教育。多学科团队需要心脏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外科医生等共同参与,如颅内出血后的抗凝治疗、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抗栓治疗等。其中,各参与部分的具体工作如下图所示。
图4
三、房颤患者卒中预防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是重中之重。如何评估患者卒中风险,开启抗凝治疗?新指南给出了如下评估流程。
图5
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患者,新指南推荐可以考虑抗凝治疗,这一点与年版指南推荐的"应该抗凝"不同。此外,新指南也指出对于使用口服抗凝药存在禁忌的患者,可以考虑左心耳封堵术。对于行左心耳封堵术后,卒中仍高危的患者,建议继续抗凝治疗。
卒中后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TIA后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应遵循"1-3-6-12"法则,如下图所示。
图6
颅内出血后启动或继续抗凝治疗
图7
抗凝治疗中的出血管理
新指南中出血风险不再是抗凝禁忌,应根据出血风险积极改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坚持适当的抗凝治疗,并在出血事件发生后适时重启口服抗凝治疗。
图8
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推荐
图9
四、心室率和节律控制
心室率控制
对于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的具体推荐和相关管理流程如图10~11所示。
图10.指南对于心室率控制的具体推荐。
图11.房颤患者急性及长期心室率控制流程。
节律控制
图12.新发房颤患者节律控制流程。
图13.症状性房颤患者起始和长期节律控制流程。
五、总结
杨平珍教授总结称,年ESC房颤指南更加强调对卒中的预防,对出血风险的评估也更加重视。同时也更加强调患者的综合管理,提出了"综合治理"、"多学科团队合作"、"患者参与"等理念。
抗血小板药物用以预防卒中的地位下降,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仍作为一线治疗推荐,适宜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则优先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
杨平珍教授指出,我国医务工作者应借鉴该指南的理念,根据我国患者特点做好房颤的诊治和并发症预防工作。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柴明霞┆制版田新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