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一种心血管流行病,也是一种老年病,困扰着近1/3的80岁以上人群。在昨天召开的年中国房颤日媒体见面会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万征教授分享了老年房颤治疗的四大经验。
在我国30~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患病人数已达数百万,房颤已成为了一种心血管流行病。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6%;在8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大于30%;在90岁以上人群中,不合并房颤者反而成了“少数派”。如何为庞大的老年房颤人群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胡大一教授和万征教授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四大经验。
老年人发生房颤时,要
胡大一教授指出,当老年人发生不明原因房颤时,应
万征教授指出,当老年人房颤发作过频过快时,应在短期内控制心室率。由于老年人活动强度减少,对心功能的需求变小,不必强求恢复窦性心律。但老年人栓塞风险大,更易因房颤引发卒中,进而致死或致残,所以应及时对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出血与血栓风险评估,给予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万教授提醒,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格外注意老年人是否合并胃溃疡或容易跌倒,后者极为普遍,可能导致有出血倾向的老年人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对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基于全体患者层面,胡大一教授仍推荐具有充足循证依据支持的华法林。众所周知,华法林与多种药物和食物会发生相互作用,且治疗窗狭窄,需要常规监测INR,缘何胡大一教授对此情有独钟?一方面,我国部分老年房颤患者由风湿性心脏病所致,华法林在瓣膜性房颤治疗中的价值不可替代;另一方面,华法林价格合理,较尚未纳入医保的新型口服抗凝药更可及。胡大一教授相信,通过更优化的医疗模式——建立主动为房颤患者提供卒中预防指导和服务的体制、技术和团队,用好华法林、妥善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将变得更可行。
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治疗房颤的“利器”,但胡大一教授不赞成老年人过于积极地接受射频消融来恢复窦性心律,因为该手术当前的总体有效率约70%,仍有30%的患者无法从中获益。
老年人多病共存,治疗房颤时要有整体观
胡大一教授指出,老年人多病共存,不能单纯瞄准房颤治疗这一个方面,而应提供全身综合管理。例如,老年人用药种类多,经典抗凝药物华法林会与多种食物和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抗凝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熟悉老年人的合并症和用药、饮食情况,细致分析病与病、药与药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万征教授补充道,治疗房颤时不仅要把老年患者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要求社区、医生、家庭和患者个人进行联动,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综合管理效果。
重视心理和睡眠问题,让老年人少受房颤打扰
作为“双心医学”的倡导者,胡大一教授从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状态出发简述了心理问题对房颤的影响。他呼吁临床医生和患者家属密切配合,与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使其客观了解房颤及治疗手段,走出对房颤的焦虑和恐惧。此外,胡大一教授还强调了劣质睡眠对房颤的影响,提醒临床医生
胡大一教授强调,房颤不是不治之症,在合理的综合管理下,老年患者完全能够安然与房颤共存、享受幸福的房颤人生。
作者:曦婕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