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纤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运动效果怎样判断身体酸疼或发麻时,如何调 [复制链接]

1#

运动,对健康有益,这个理念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但是,老百姓,特别是上班族,会遇到1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感觉每天,甚至每周抽出1整段时间来运动,实在是太难,做不到啊。怎么办呢?怎样运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咱们先来看1项最新的科研结论。近期发表在《循环》杂志的论文指出,对于多数人来说,有氧运动所带来的益处,要远远超过风险;然而,对于那些不习惯高强度运动的人而言,极端的耐力运动,比如参与马拉松和铁人3项之类,会导致心脏骤停、心房纤颤等风险的增加。

通过运动,增加健康实力,辅助疾病防治,有氧运动是获得推荐的方案,而且,通常建议每周有氧活动分钟。有氧运动是大肌肉有节奏地持续运动,可以是低强度的,也可以是高强度的。适度的运动,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研究发现,对于多数人来说,经常活动,可以将心脏病发作和猝死的风险降低50%,但是,参加马拉松比赛者,心脏病发作及猝死的风险会上升,而且,这种影响在男性中更明显。几乎40%的心脏事件,会发生在首次参加铁人3项的人中;50%的心脏事件发生在全程或半程马拉松的最后1公里;在高海拔地区运动,相关风险更高。

美国心脏协会AHA,近期针对运动相关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发布声明指出,多数人定期锻炼,可以带来心血管获益;但是,某些形式的极限耐力运动,会对无法胜任的人带来伤害。运动对心血管的益处,体现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抗缺血;抗血栓,以及促进心理健康方面。运动能否产生心血管获益,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运动强度、运动类型、运动形式。

运动产生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就是说,跟着别人锻炼,人家可能越来越健康,自己则可能招来健康风险。比如,高强度运动,会使那些久坐的成年人的房颤风险加大;轻度到中度的运动,则可以使风险降低;但是,如果进行大量运动,房颤的风险又会增加;突然而剧烈的运动,可以让那些不习惯体育锻炼的人的急性心梗及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研究还发现,多年的高强度运动或竞技训练,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水平,这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兆。

如何让运动更安全、合理?AHA给出了相关建议。运动之前进行较慢速度的热身活动,逐渐增加心率;在水平地面上进行运动,持续6到8周,如果没有症状,可以过渡到爬山、慢跑等更剧烈的运动;锻炼时间可以先从5分钟开始,逐渐过渡到所需的持续时间;当环境条件,比如高湿度或高海拔等,对心脏造成更大压力时,应该降低运动强度;运动后,以较慢的节奏安静下来,使心率恢复正常;如果出现头晕眼花、呼吸急促、胸痛或胸闷等症状,应该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咱们普通群众,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来判断运动效果。记住3个关键的招数,酸加、疼减、麻止。第1,酸加。运动会产生乳酸,乳酸在肌肉中堆积导致酸胀感,这时,适当增加运动量,就能有效促进乳酸分解,利于酸痛的恢复;第2,疼减。健身结束后,如果身体某1部位疼痛,就要减少练习的次数或动作幅度,因为,这种现象是肌肉纤维或韧带轻微损伤的表现,如果不顾疼痛增加运动量,就可能导致肌肉或韧带损伤;第3,麻止。运动后身体出现发麻感,说明某些部位已经丧失了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再练下去,就会产生慢性损伤。这时候,要暂停运动,进行体检。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和快乐,不是为了虚荣和拼命,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才是根本。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