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勤奋、天赋、机缘缺一不可。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对于画家来说更是如此。苏州杨明义,上世纪六十年代以版画成名,八十年代另辟蹊径以其独创的水墨笔法和经典的水乡题材享誉画坛。迄今为止在国内及亚、美、欧各地举办个人画展近四十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际重要美展,也曾被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著名艺术机构收藏。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早已无须赘述,旁人上下求索迷茫之际,他已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领悟总是先人一步。最难得的是经历了疯狂的年代,却能保持赤诚之心,对人如是,对艺术亦是。
一、近日楼旧事
这是笔者第二次拜访杨明义老师了,上一次还是两年前的夏天。他在北京的家位于五环外的一个别墅区,独门独院,门牌号是彩色的,非常好认,院子里种满花草生机盎然。此次前来却是隆冬腊月,园中萧索别有一番景致。杨老师变化不大,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任谁都看不出眼前人已近耄耋之年。杨明义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一生走南闯北,却依然乡音未改。他的家里布置的就像个小型博物馆,墙面上挂满师友赠画,桌上、地上随意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各类艺术藏品。画室在二楼,天窗开得巧妙,室内明亮敞,沙发边上的绿植在日光下茂盛生长,巨大的桌案上平铺着尚未完成的新作,据说这是他今年六月在苏州画展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抬头一看,画室上方悬挂的“近日楼”匾额正是吴冠中所题。
近日楼大厅一角
杨明义的画室名曰“近日楼”,问其来由大概要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时他还住在苏州马医科巷十五号的老宅中。据杨明义回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叶浅予经常来苏州,七年的牢狱生活过后,叶老重新抖擞精神立志要把以前的本事恢复起来,杨明义带他去周边写生,有时需要一早出发,为了方便头天晚上叶老就住在他家。杨明义把画室让出来给叶老休息、作画。叶老十分喜欢他这个小楼,有次一时兴起说要给画室起个名字。那间画室不大,采光却相当好,从南面的玻璃窗看出去,前面的江南民居屋顶一层一层瓦片,阳光下如波光粼粼的海面,后面的人民商场像座大山,叶老随口说不如叫“山海楼”,写下又觉不妥,看着满室阳光才重新决定叫“近日楼”,当即铺纸挥毫写就,并题道:“明义住处阳光满楼,因为题名。叶浅予,。”
年9月,苏州武斗,半夜枪声响起,惊醒了杨明义,起床绘了“月光”
“我的画室好多名家都来过。这些沙发、椅子很多都是名家坐过的,黄永玉画画累了曾经在这张椅子上睡了会儿。”杨明义边说边指了指旁边的一个躺椅,有种天真的自豪感。北京家里的家具很多是从苏州直接带过来的,对他来说这些家具承载着太多回忆。在那间仅二十平米的画室兼卧室中,他生活了四十余年。文革时被枪声惊醒的惊悚夜晚,他独自躲在小楼里,被满室如梦似幻的月光触动,居然爬起来画了一幅《月光图》,这幅作品现在就挂在一楼的客厅里。后来无论是远渡重洋客居纽约,还是回国后背井离乡定居京城,他的画室始终沿用了“近日楼”这个名字。他又先后请王己千、程十发、黄永玉、吴冠中等师友为画室题名,并将题字做成匾额悬挂在各地的画室中,而原作仍留在苏州老宅中。
近日楼内景
二、师友杂忆
杨明义在他的《近日楼散记》里这样写道:“人生中最大的幸运:一是有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二是能遇到一位好的老师,他也许会影响和改变你的一生。”当记忆的闸门打开,他随意提及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
他记忆中第一次见到的画家是唐云,因为在上海的小舅舅与唐云的女儿同在一间纺织厂工作,写明信片叫他去上海介绍相见。星期天早上,杨明义带着自己的习作战战兢兢的坐上了去上海的第一班车,那时他才19岁。“唐云的家是个沿街的小洋楼,开门就是画室。当时是夏天,唐云就坐在凳子上,说在等一个苏州来的小朋友,非常亲切。”杨明义说,“他家里挂满八大、石涛、金农的画,我把自己临摹的古画,创作的水印版画,还有水印的画稿一股脑都拿给他看。唐云笑呵呵的看着我的画说,小朋友很有自己风格。”尽管那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所谓风格是什么。临走时唐云为他画了一幅《兰竹图》,并题道“明义小同志属画,一九六三年夏,杭州唐云。”如获至宝,这是杨明义平生收藏的第一幅名画。
年黄永玉和吴冠中一行四人为北京饭店创作《万里长江图》沿长江写生,苏州站由杨明义全程陪同,十多天朝夕相处,不仅让他与这些知名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看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艺术工作的执着和刻苦精神。为了写生他们可以天不亮就起床,翻山越岭,废寝忘食。当他们离开苏州前往下一站的时候杨明义去车站送别,列车缓缓开动,他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他还清楚记得黄永玉一边挥手一边对他大喊:“明义,回去别忘了把你的木刻三角刀磨磨快!”没想到他们走了没多久,黄永玉因“黑画事件”被批斗,“省里来了两批人,一定要叫我揭发黄永玉,现在可能体会不到种压力,当时非常紧张。我咬紧牙关不肯交代,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杨明义回忆道,“在干校什么苦都吃过,摇船时还不慎摔伤了肋骨,本来我身体很差,但这一年倒是锻炼好了。”即使自身处境如此杨明义依然担心黄永玉,想办法偷偷写信让他放心。
文革结束后,他们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经常通信探讨交流,吴冠中开始探索水墨画时虚心的向杨明义请教书画托裱的方法,学会后非常开心,为了表示感谢还随信附赠了一幅水墨新作《野花》。杨明义现在收藏的名家画作大概有二百余幅,皆是师友相赠,如李可染、亚明、吴作人、唐云、程十发、周思聪、吴冠中、陈丹青等,都是现在当红的画家,如果放在拍卖公司做个专场一定相当轰动,但是他却说也许将来会考虑捐给国家。他把这些画带到美国又原封不动的带回来,珍重万分。“老师的赠画怎么能用来卖钱呢!”杨明义如是说,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画家之间的笔墨交流,师友寄托感情的一番心意,千金难买比什么都重要。
年吴冠中寄赠杨明义《野花》
“我一生有两个好老师,黄永玉和吴冠中”杨明义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还有两个好朋友,就是陈逸飞和陈丹青。”甚至当年他决定赴美留学多少也是受了二人的影响。近现代很多中国画家都曾留学海外,徐悲鸿和林风眠就是中西结合最成功的典范。改革开放后陈逸飞、陈丹青陆续出国深造,杨明义与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信中他得到好友的各种建议和鼓励。那时的杨明义已年过四十,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已经不容小觑了。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杨明义从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自己也觉得不能限于一隅做一个地方性画家,应该出去看看拓宽眼界。陈逸飞建议他去纽约,但是昂贵的学费将杨明义吓退了,最后他选择了相对便宜的旧金山。刚到美国,语言不通,举目无亲,他曾因为陈逸飞的一通电话而感动落泪,如今说起这件往事杨明义还相当激动,仿佛历历在目。
年唐云赠杨明义《兰竹图》
杨明义在旧金山只一个学期就转到纽约,陈逸飞亲自接机,第二天陈丹青也来看望,并且帮他联系了画廊。“我还没去的时候陈丹青为我安排好了,告诉他不少朋友,说他有个老师要来,是画中国画的,你们都要帮他,陈的号召力是很强的。”杨明义说。陈丹青给他介绍画廊,亲自带他过去并充当翻译。“我的画人家还是满认可,画廊的老板原是联合国乐队的指挥,也是布什总统女儿的钢琴教师。他挺喜欢我的画,觉得我的画有音乐的节奏感。”杨明义说,“与画廊签约后,几乎每年都在画廊举办一次画展。”后来通过画廊老板牵线搭桥,杨明义画了一幅《月夜古桥》为布什总统收藏。当时是年,中美关系有点紧张,他在送给布什总统的画里附了封信,以一个中国留学生和艺术家的身份,讲述了赠画的寓意,希望他能够做中美两国的友好桥梁。过了一星期左右,他收到一封信白宫寄来的信,上面有布什总统的亲笔签名。
杨明义年作《日出东方,春暖人间》
回忆在美国的经历,就不得不提到大收藏家王己千。杨明义到纽约后在王己千家里住了一年半,交着每月几百的房租,最大的收获就是见到不少王己千的收藏。跟在博物馆不同,这里可以零距离观看历代名家真迹,王己千的收藏他几乎都看过,这样的机缘当真是可遇不可求。那时王己千是拍卖行的顾问,纽约水墨画协会的会长,经他介绍杨明义结识了不少有名的画家和收藏家,他的作品年就在佳士得香港上拍,一本册页拍到多美元,算是最早进入拍卖市场的一批中国画家,那时他还不懂拍卖,觉得只要画的好就成。
杨明义绘《东山之晨》
杨明义绘《舍南舍北皆春水》
三、风景旧曾谙
苏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建成了“阖闾大城”,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但是从军事角度看这里并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有幸得以远离战火,经济上十分富庶,文化上更是人才辈出,出了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尤其盛产画家。据《吴门画史》记载,两晋到清末苏州的画家多达余人。吴门画派,画风清新淡雅,笔墨刚柔相济,引领画坛数百年。苏州的文脉薪火相传绵延千年,是每个苏州人引以为傲的资本。
大概没有一个画家比杨明义更了解这座城,“我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受苏州文化滋养长大,即使后来背井离乡数十年,无论走到哪里,我觉得自己没有一天离开苏州。”在杨明义的记忆里,六十年代初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饿肚子,那时他在苏州工艺美专念书,虽然艰苦,但他是学校里最用功的人。六十年过去了,杨明义仍然清楚记得,饥荒年代里他们摘学校门口的紫藤花做包子吃。据说苏州工艺美专校门口的紫藤树是文徵明亲手栽的,他甚至还记得紫藤花的味道,“很苦,但大家还是吃的津津有味,至少能吃饱。”杨明义说着不自觉的摸了一下肚子。后来他将苏州工艺美专时期的习作集出版时取名“紫藤花开”,甚至在现在北京这间别墅的院子里也种了一排紫藤。心间萦绕不去的大概是年少时的滋味,所有的苦涩都在漫长的岁月里化成记忆中的回甘。
“一个人和一个主题相处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人和主题很难分开,于是就把灵魂画了出来。”陈丹青这样评价杨明义。杨明义笔下的江南之所以与众不同,源于日复一日的细心观察,来自对生活的感悟。晨昏、阴晴、雨雪、四季的变化他都太熟悉了,甚至从不同的角度,每一次看都不一样。“我画北桥头时真的像神经病一样,下着大雨的夜里骑车跑出去,就为了看雨水打在桥面上的感觉,”杨明义说,“我太了解了,不管是大雨淋漓的感觉,还是月光静静照在桥上的感觉,每一张画都是花心思下功夫画的。”他笔下的江南,不止山水,还有桥,有房子,有炊烟。
他甚至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单独以“桥”为主题完成了《江南百桥图》的创作,不仅画了一百座桥,还写了一百篇桥的故事。被遗弃的纤桥、带来好运的周庄双桥、据传乾隆走过的永安桥、遗失的亭桥、网师园中精致小巧的一步就能跨过去的小石桥……有些已经淹没于园林幽巷,有些已经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杨明义重新寻访实地写生,不动声色的将记忆中的江南景色留在画纸上,无意间触动着观者的心弦。以至于黄永玉评价道“看明义的画,上了桥,忘了下来。”年1月,杨明义带着的新作《江南百桥图》在苏州博物馆展览,“画展开出来,人山人海,两个月20万人次,我在苏州的人气满旺的,家乡人待我太好了。”杨明义说。所以凡有重要活动他都要首先在苏州举办,他明白也许在北京办效果会更好,影响力也更大,但是故乡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是他的骄傲也是一生的眷恋。
谈到如何发现周庄,是巧合也是命中注定。“文革中水乡破坏很厉害,水乡一般比较偏僻,疏于管理,有些名字很好听,但是到那一看已经一塌糊涂,到处都是水泥厂和不伦不类的房子,后来旅游业发展起来又开始造水乡,可惜都是新的了。”杨明义说,他当时想找的是原汁原味的水乡。
杨明义。杭州西湖,被选用为特种小型纸邮票,年在20屆世界邮政博览会上首发
“我在博物馆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看到一张水乡的照片,非常喜欢,那是一张民国时的老照片,我在速写本上原样画了下来。可惜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也问了很多人都没结果。后来夹在速写本中随身带着,在浙江的轮船上一个老头认出了是周庄。那时候根本没听过周庄,交通也不方便,从苏州南门乘轮船,每天一班早上五点开船,五个多小时才能到。我一个人到了周庄,激动的不得了,带的两卷胶卷全拍光了,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水乡。回来之后我逢人便推荐周庄,给所有认识的画画人写信,告诉他们来苏州一定要带他们去周庄。吴冠中回信说‘杨明义,我相信你的眼睛!’”
他还将周庄的照片全部寄给美国的陈逸飞,周庄那时还不出名,陈逸飞以照片为素材画的水乡风景很受欢迎,拿到画廊两三天就都卖掉了。一放暑假陈逸飞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苏州找杨明义,一同包船去了周庄。年10月,陈逸飞携三十余幅油画水乡作品在纽约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其中一幅名为《故乡的回忆》油画,画的就是周庄的双桥,被哈默高价购藏。同年11月,哈默访问中国时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陈逸飞一举成名,周庄也名扬天下。后来但凡有师友来苏州,杨明义都要带他们去周庄采风,吴冠中、黄苗子、郁风、华君武等,周庄在他们笔下大放异彩。
《北京晚报》发文称杨明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但是苏州人却并不买账,在报纸上争论起来,有人较真说“周庄本来就在那里,不用别人去发现。”然而,以前人们去苏州旅游只知道园林、太湖、街巷以及美食,很少有人像去水乡玩,现在水乡是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这还是我们画家画出来的,”杨明义颇为自豪的说,“与其说发现周庄,不如说是让世界发现周庄的美,水乡与画家其实是相互成就。”
时至今日,杨明义仍在画水乡,用他的笔墨反应时代变化。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逐渐消逝的江南景色有幸在他的画中保留了下来,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使命。
四、传统与时代
“我家是开毛笔店的,”总有人问杨明义他画画是不是源于家学,“其实我家里没人画画,爸爸是湖州人,祖上在观前街有一个小毛笔店。因为这个被划成“小业主”,在文革中没少提心吊胆。一直到年才不得已关门,因为那时候已经很少有人用毛笔了。家里到处都是毛笔,我随手拿起一支,沾着水就在地上写写画画,随性涂鸦,也没有老师教。”这仿佛是一种融进血液中的天性,小时候拿起毛笔就一辈子都没放下。
杨明义画室
年杨明义考入苏州美术工艺专科学校,师从吴养木开始系统学习中国画。吴养木是吴待秋之子,一家三代画家,很重视传统。他经常拿珂罗版的古画给学生临摹,杨明义是最用功的。韩滉的《五牛图》、李公麟的《五马图》、王蒙的《惠麓小隐图卷》、陈洪绶的《归去来图卷》和《花卉山水册页》等历代名画都有所涉猎。他尤其喜欢陈洪绶,临摹了十几卷。这些临摹的画作他现在还保留着,搬家都没丢下。参加过母校举办的师生展,还收录在自己的《作品集》中。
然而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逃脱不了“政治”这项命题,用绘画去表现政治,那个时代要反映大炼钢铁,要与工农兵相结合,杨明义陷入困境,瞬间不知道该怎么画了。“我虽然也画人物画速写,但是与国画的距离太大了。”杨明义说,“遇到版画就开窍了!不能用国画表现,我可以用木刻表现。年,苏州有几个人刻木刻的,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成立了一个业余版画组一起学习。”凭借优异的美术基础,杨明义很快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他的木刻作品在苏州得了一等奖,还做过《雨花》杂志的封面。年他参加江苏省举办的水印木刻创作学习班,就在江苏国画院,聚集了当时最有名的版画家,杨明义是其中最年轻的,只有二十岁。两个月内他完成水印版画作品近十幅,作品《红梅时节》入选全国版画展并在《人民中国》杂志发表,还选做了封底。
为了适应时代创作杨明义拿起刻刀,但也从未放下画笔,他始终记得黄永玉的教诲:“你要一辈子牢牢抓住自己的专业不放,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犯错不要紧但要马上爬起来,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在不断的艺术探索中他另辟蹊径将版画、写生与传统相结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全新风格。他创造性的将木板水印中那种渗化的效果运用到中国画上,用版画的方法和传统的线条连接起来。“版画是拿大笔刷出来的,画水乡如果拿细笔勾勒不好看,我就拿大笔刷。用水的晕化表现江南的迷雾意境,后来学我画的人很多,假画满天飞。”
杨明义说,“古人画江南,但我跟古人也不一样。”他的画跟传统意义上的水墨画的确不一样,他画水乡将“水”用到了极致,作画前先往纸上喷水,喷湿以后根据水墨的晕染走势去画,意在笔先,最后拿线条去归拢。一张画画好要用好多水,这种滋润的感觉,用来表现江南的迷迷蒙蒙和典雅非常适合。所以杨明义的巨大画案上除了笔墨之外总是备着一个喷壶。“一般搞版画的人看我的国画画的这么好也想尝试中国画创作,但是他们没有传统的基础,画出来总有些不伦不类,其实艺术创作是找到一个恰当形式表现主题。”杨明义说。
黄永玉为杨明义写过一篇文章《森林中的金鹿》,其中说道:“画画,像座无边的森林,多少人在里面探寻金鹿,辛苦跋涉,甚至整整一辈子,见到金鹿的人并不多……从一般到特殊,画画的幸福所在就是探索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套独特的方法。”杨明义是幸运的,他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语言。他笔下的江南正如黄永玉所说:“潇洒、典雅、清新,让人看了心里发颤。”
经历了文革、改革开放后赴美留学,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杨明义是真正经历了大时代变革的一代人,画家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我是出身不好的典型,八十年以后我开始办画展,才算得到认可,那时我已经去了美国。陈丹青有一次接受采访谈到我,他说杨明义这一代人很吃亏的,上面有老一代人镇着,像永远无法超越的大山,下面有年轻的新派画家跃跃欲试占领舞台。我们的黄金时代太短了。我很感动他为我发声,但这就是命运吧。开心就好,画画是开心的事。”杨明义说。
吴冠中曾为杨明义写过一篇文章《苏州画家恋水乡》,评价他“既是版画家,又是创新派国画家”,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充分肯定,杨明义非常开心,这篇文章后来收入吴的专集中。年吴的画展在苏州展出,当杨明义拿着书找吴冠中签名时,吴冠中十分幽默的题道:又见画家,依然年轻。跨过时代的鸿沟,走遍天南海北,杨明义总是不忘知足与感恩,保持豁达的心境艺术家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