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纤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科房颤治疗新时代还自己一颗无颤的心 [复制链接]

1#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代社会日益凸显。

中国每年新发万房颤患者,现患病人数达0多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每10个人就有1人患有房颤。如果不采取预防治疗措施,房颤患者的脑卒中率将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

然而,房颤患者对该疾病的知晓率仅为40%。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患者并不了解房颤及其危害。甚至国内部分医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关知识。

房颤治疗规范化仍在路上

近年来房颤的诊治水平进展迅速,但治疗规范化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另外,房颤作为老年性疾病,药物治疗只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症状,无法根治。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不仅仅是对其本身的控制,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原发病,以及心衰、卒中等并发症的控制也至关重要。而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以使部分房颤转复,但并不能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导管消融是房颤的治疗选择之一,但其对于持续性特别是长程持续性房颤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对于此类患者,尤其是合并其他需外科手术处理的疾病的患者,外科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迷宫Ⅲ或迷宫Ⅳ(射频、冷冻消融)手术。对于阵发性房颤,微创或杂交技术则更具优势。

当然,各种治疗方法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各有优势。房颤外科治疗作为有效性最高的治疗方式,限于操作的复杂程度及相对较晚的起步时间,普及度尚不尽人意。

新兴治疗手段的兴起

近日,医院协会心房颤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心房颤动专题交流会上,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王辉山提出了一种改良迷宫术式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

正如之前所说,房颤外科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往往难以兼顾,迷宫Ⅲ手术效果毋庸置疑,但手术复杂,左房后壁可能产生的出血、切缝产生时间较长、体外循环时间长等安全性问题,都让众多外科医生望而却步。而迷宫Ⅳ采用射频消融代替切缝,虽然解决了安全性问题,但远期的窦性维持和有效性难以和迷宫Ⅲ相提并论。

对此,改良的迷宫Ⅲ手术应运而生,肺静脉口连续内翻缝合盒状切缝消融,其他部位则冷冻消融,核心改进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1、缝合方法:5-0prolene线双层内翻连续缝合左心房切口;2、加做冷冻:左心耳根部、二尖瓣峡部和三尖瓣峡部、三尖瓣环两个位置;3、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先做左房线路,在心脏复跳后停机前做右房线路。

研究显示,改良的迷宫Ⅲ手术长期维持房颤体外循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加,术后恢复时间较单纯瓣膜手术类似,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然而较小的样本量和较短的随访时间并不能证实其普遍疗效,新的治疗手段尚待临床进一步检验。

AtriCure引领新技术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房颤治疗想要突破桎梏,毫无疑问需要更加进步的医疗技术与设备。

在掌握开胸房颤外科技法后,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也为心脏外科手术中联合治疗持续性房颤适应症的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使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技术,能实现评价房颤治疗效果的最高标准——消融径线连续性和透壁性。

美国领先医疗器械企业AtriCure的双极钳是经过FDA批准,治疗外科手术合并慢性房颤适应症的唯一手术器械,提供射频、冷冻两种能量的慢性房颤治疗。两组电极交替消融,在中部形成柱状消融线,无薄弱空隙处,同时平行夹闭,形变与压强一致,保证消融能量的电隔离完整一致。

此外,现阶段外科医生入门的学习曲线和应用门槛较高,AtriCure双极钳在微创手术中的操作相对简便,包括弧度设计、可分左右手持握,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

中国房颤治疗方兴未艾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随着国内对于外科房颤的逐步认知与重视,外科房颤手术本应具有的疗法地位也日益体现。医院协会心房颤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在推动房颤规范化、内外科结合治疗方面踏出了新的一步。

副主任委员、医院心内科主任王祖禄指出,目前房颤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多,除传统的抗心律失常及抗凝药物治疗外、导管消融及外科手术技术日臻成熟,先进设备不断涌现。

临床上往往根据介入时间点进行治疗选择,在阵发性、持续性、瓣膜病等不同情况下往往有不同的侧重。内外科手段本身并不矛盾,但互相接受较为困难。专业委员会是我国罕见的内外科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专家团队,其成立为房颤治疗的内外科合作交流、治疗方法的进步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未来房颤的治疗前景,两位专家表示,专委会今后会促进更多国际先进技术的引入,与医疗器械厂家共同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推进新技术在临床实验与应用中的转换,促进我国房颤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治疗,提升房颤治疗水平接轨国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国家的医疗负担。

为了更好地为中国房颤患者服务,年AtriCure与百洋医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百洋通过专业的医药商业化平台,为国内医生和患者带来先进的技术与治疗方案。

小结与展望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近年来我国房颤的治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现阶段无论是治疗的规范化还是术式的合理选择方面依然存在许多改进空间。

不足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治疗手段的改良,新兴技术的引进,专业团体的成立,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无一不在为房颤治疗进步助力,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心脏为我们跳动了一生,而现在,轮到我们去给予它回馈。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责任编辑:Achen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