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高风险患者通常也是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带来的获益往往高于出血带来的风险。
整理丨徐徐
汇报专家丨曾武涛教授医院
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4月11日,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盛大开幕。充满初夏气息的广州迎来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心血管领域前沿进展,分享宝贵的临床经验与实战技能。
图1:南方会会场
下午,在血栓论坛,来自医院的曾武涛教授做了题为“房颤的综合管理”的精彩分享,小编整理了以下重点内容,以飨各位读者。
把房颤视为“慢病”,综合管理!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房颤指南提出,房颤患者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应该将其视为慢病如高血压进行综合、结构化管理,这可能解决现存的房颤预后不良、新诊断房颤患者管理不足等问题。
综合管理的具体组成部分有四大部分(见表1),其主要目的是达到医患临床依从性的双提升,对于患者而言,是提高其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对临床医生而言,是提高对指南的依从性以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表1: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组成部分
对于新诊断房颤患者该如何处理呢?曾教授表示,要从5大方面进行评估: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受限、症状严重的患者应进行急性心率和节律的控制;
对于存在诱发因素如甲状腺*症,脓*症或术后房颤等、以及潜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管理诱发因素,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评估卒中风险,有卒中风险的患者要口服抗凝药治疗;
评估心率以判断是否进行心率控制治疗;
评估症状,以考虑是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或左心耳封堵手术等。
图2:评估5大方面
“新诊断房颤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应前来门诊复查药物不良反应、出血情况、肝肾功能等等,之后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决定随访频率,如肾功能良好的患者可6个月随访一次,肾功能差的患者有任何情况都要及时就诊。”曾教授如是说。
65岁以上,都要筛查房颤!
年ESC房颤指南强调了房颤筛查的重要性,提出65岁以上的患者均应进行房颤筛查:
对于>65岁的患者,脉搏和心电图检测时,应注意检查患者是否伴有房颤(I,B);
伴有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推荐普通心电图检测后,再进行持续心电图监测≥72h,以筛查房颤(I,B);
建议定期程控起搏器或ICD,以检测是否伴有心房高频事件(AHRE);AHRE患者需进一步心电图监测以筛查AF,然后再起始治疗(I,B);
对于卒中患者,可考虑使用额外的心电监测,如长期无创心电图监测或植入式心电记录仪,以筛查无症状房颤(IIa,B);
>75岁或伴有卒中高风险的患者,可考虑系统的心电图检测以筛查房颤(IIa,B)。
今年1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律协会(ACC/AHA/HRS)联合颁布的新版房颤指南提出,对于体外动态监测不能确诊的隐源性卒中患者(不明原因的卒中),植入设备检测房颤是合理的(IIa,B-R)。
高出血风险,不抗凝你就错了!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血栓栓塞无疑是最大的威胁。据统计,老年房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年发病率高达5%,是非房颤患者的6倍,切实有效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
令人临床医生头疼的是,都知道房颤要抗凝,但实施起来却发现问题一大堆。
比如说,
出血风险高要不要抗凝?
抗凝药物怎么选?
合并症的患者如何抗栓?
患者进行外科/介入/消融手术时要不要停药?
何时重新启动抗凝?
看见这一大长串的问题,不少盆友已经眼冒金星,不知所云了。围绕这些临床上抗凝治疗的常见问题,曾教授在会上做了详尽的回答。
1.全文背诵并掌握,两大评分标准
ACC/AHA/HRS指南建议除中度和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植入机械心脏瓣膜者外,分别应用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出血风险。
表2:CHA2DS2-VASc评分
表3:HAS-BLED评分
“必须纠正一个误区,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高视为抗凝治疗禁忌证。”曾教授特别提醒道。
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