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纤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床研究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注册研究基线资料 [复制链接]

1#

杨艳敏,张晗,朱俊,邵兴慧,王娟,吴双,任佳梦代表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注册研究协作组.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注册研究:基线资料及治疗情况分析[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3(1):12-17.DOI:10./cma.j.issn.-..0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人群中房颤患病率1%~2%,随着人口及社会的老龄化,这一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国内研究显示,我国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推测约万房颤患者[1]。房颤可致患者的心力衰竭、死亡、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并有很高的致残率,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已有一些房颤注册研究的报道,但尚缺乏急诊室就诊的的房颤患者基线资料、合并疾病及治疗现状的临床研究资料。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急诊就诊的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患者进行多中心注册研究,为分析不同的房颤人群的基线特征、治疗现状提供资料。

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年11月至年10月间,在我国20家医院(来自不同地区,医院14家、医院6家,医院、首都医科医院、中国医院、医院、河北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华中科技医院、医院、医院、医院、黑龙江省齐医院、首都医院、医院东院区、医院、医院、四川医院、医院、医院、河北医院急诊室)入选房颤或房扑的患者。无论患者因何种原因就诊,所有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确诊为房颤/房扑,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均可入选本研究。排除标准:已入选其他药物干预临床试验的房颤/房扑患者;既往已入选本研究的患者不再重复入选。本研究方获得经各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文号-)。

2.方法

收集所有房颤/房扑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本次急诊就诊原因;阵发性、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房扑;既往有无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吸烟、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大出血等。并计算CHADS2评分。收集患者的院内治疗措施: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室率控制药物(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房颤/房扑射频消融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或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降脂药物等。如果患者入院前正正在服用华法林,记录其最近3次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来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完成。

结果1.一般情况

本研究从20家中心共入选了例房颤/房扑患者,其中例患者纳入分析(另8例患者因资料不完整被排除)。

基线资料方面。患者平均年龄为(68.5±13.3)岁,女性占55%(例)。其中有例(97%)房颤患者,54例(3%)房扑患者;40.9%的患者(例)因房颤/房扑就诊到急诊室。例(31%)患者为阵发性房颤/房扑、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分别有例(22%)和例(47%)。瓣膜病性房颤/房扑患者共例(17%),剩余例(83%)为非瓣膜病性房颤/房扑患者。常见的伴随疾病包括高血压(例,56%)、冠状动脉疾病(例,42%)、心力衰竭(例,37%)、吸烟(例,22%)、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例,19%)等。

治疗方面: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仅占17.7%,主要为胺碘酮(例,12%);而更多患者使用了心室率控制药物,包括,例(36%)使用地高辛,例(50%)使用β受体阻滞剂,例(7%)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抗栓治疗方面,例(62%)患者使用了阿司匹林,而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仅占19%(例)。此外,部分患者使用了利尿剂(例,43%)、ACEI(例,27%)、ARB(例,19%)及他汀类降脂药物(例,26%)治疗。

2.不同类型房颤/房扑患者基线资料及治疗情况(表1)

从阵发性、持续性到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年龄增加,收缩压升高,而体重指数逐渐降低(P均0.01);3组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也逐渐升高(P均0.01)。相反,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中,女性、既往合并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大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吸烟等疾病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面,从阵发性、持续性到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普罗帕酮)的使用比例逐渐下降;相反,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使用地高辛或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的比例最高(P均0.05),3组患者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栓治疗方面,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及华法林的比例均高于另两组患者(P均0.05),3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使用利尿剂和ACEI比例最高;而各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瓣膜性及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基线资料及治疗情况比较(表2)

与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相比,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年龄较小、体重指数较低,而女性比例、收缩压及心率水平更高,且永久性房颤/房扑所占比例较高(P均0.01)。此外,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伴有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均较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低;而伴有心力衰竭及风湿性心脏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

治疗方面,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基线时使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的比例较低,而使用地高辛的比例较高,两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使用利尿剂、ACEI的比例较高,但使用ARB及他汀类药物比例较低(P均0.05)。

关于抗栓治疗(表3),例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中,仅例患者(42%)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这其中,未监测INR水平、INR2.0、2.0~3.0、3.0的比例分别为20%、42%、33%和5%。例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中,使用华法林的比例为14%,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患者分别占63%和9%,高达26.4%的患者未接受抗栓治疗。使用华法林抗凝的例患者中,未监测INR水平,INR2.0、2.0~3.0、3.0的比例分别为36%、40%、22%和2%。根据CHADS2积分将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0分(例)、1分(例)和≥2分(例),不同积分的患者抗栓治疗情况(表4)。3组患者使用华法林的比例分别为14%、16%和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CHADS2积分增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P均0.01)。CHADS2积分为0的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中,61%接受了抗栓治疗,而CHADS2积分≥2的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中,23%未使用任何抗栓药物。

讨论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相应临床资料主要来自欧美的临床试验[2-4],尚缺乏国内的相关数据。因此,我们设计了本研究,通过前瞻性收集中国多中心急诊房颤/房扑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治疗措施,来了解中国急诊房颤/房扑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

本研究表明,我国急诊房颤/房扑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疾病为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这与其他国内研究中房颤患者的伴随疾病类似[5-8],也与来自欧美国家的数据高度一致[2-4]。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房颤/房扑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或瓣膜病变比例为17%,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数据,但低于国内既往研究数据,这可能与经济水平、社会因素等对瓣膜病变及房颤/房扑发病的影响[9]。且本研究发现,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较早,常合并心力衰竭,且永久性房颤/房扑所占比例较高,这也符合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病特征[10]。另一方面,不同类型房颤/房扑患者中,从阵发性、持续性到永久性,伴随疾病的比例逐渐升高[2],反映了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往往伴随着更严重的疾病状态,因而需在临床实践中给予重视[11]。

目前指南认为,接受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的房颤/房扑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3],但临床实践中,药物治疗策略的选择往往受到各种其它因素的影响[14]。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房颤/房扑患者中,阵发性患者接受节律控制的比例高于持续性及永久性患者,常用药物分别为胺碘酮、普罗帕酮和索他洛尔;而永久性房颤/房扑患者常使用室率控制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或地高辛控制心室率。其中,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的比例较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更高,这也是因为两组患者不同的伴随疾病所致,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复律更难,永久性房颤/房扑比例更高,因而更少采取复律治疗[5]。同时,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使用地高辛的比例更高、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比例更低,推测可能因为这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的比例更高。

脑卒中是房颤/房扑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因而成为房颤/房扑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国内早期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比例仅为2.7%~6.6%[5,7],而同期孙艺红等[6]的研究表明,医院就诊的栓塞高危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比例为28.7%[6]。本研究发现,仅有19%的急诊房颤/房扑患者使用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及CHADS2评分≥2的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比例分别为42%和14%,远低于欧美地区的数据[15];与此同时,大量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拜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16],这也进一步证实我国房颤/房扑患者抗凝治疗的严重不足,不符合指南推荐[17-19]。而华法林抗凝的患者中,抗凝达标率低。使用华法林抗凝的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中,INR维持于2.0~3.0的比例分别为33%和22%,而大量患者未监测或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2.0。相反,CHADS2评分为0的非瓣膜性房颤/房扑患者中,仍有60%接受了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

由于本研究是一项观察性研究,难以避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大部分研究对医院,医院房颤/房扑患者特征及诊治现状[20]。此外,本研究未能收集所有基线资料,无法计算CHADS2-VASc评分,因而不能进一步区分栓塞低危及高危患者,指导预后及抗凝治疗[21]。

作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急诊房颤/房扑注册研究,本研究表明,中国房颤/房扑患者常伴随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等,不同类型房颤/房扑患者中合并疾病各不相同,并且与欧美人群有较大差异。房颤治疗以心室率控制为主,抗凝治疗严重不足,抗凝达标率低。与目前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注册研究协作单位及成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急重症中心(朱俊、杨艳敏、刘尧、张晗、邵兴慧);首都医科医院急诊科(李春盛);中国医院老年病干部诊疗科(白小涓、张子新、刘珊珊);医院急诊科(张放、齐德光、原鹏);河北医院心内科(李俊峡、米晓丽);上海交通大医院急诊科(陆一鸣、於平、童建菁);医院急诊科(唐汉生、刘显灼、戴艳);华中科技医院急诊科(韩继媛);医院急诊科(何庆);医院急诊科(曾红科、邓宇瑶);医院急诊科(卢建华);黑龙江省齐医院心内科(王书清、宋炳慧);首都医院心内科(赵丽);医院东院区心内科(张华);医院急诊科(于鹏飞);医院急诊科(惠小平);四川医院急诊科(刘世平);医院急救中心(张希洲);医院急诊科(辜小丹);河北医院心内科(咎朝霞)

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