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
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
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
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血管出了问题。而清理血管的秘诀就藏在我们的国歌里!
血液里的两个“不定时炸弹”
让血管越来越堵
随时可能要命
不定时炸弹一
斑块
人体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质,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这些脂质含量一旦增高,就变成了血管中的“垃圾”。当垃圾越堆越多,就会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形成一块一块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很多人觉得斑块和自己没关系,其实,每个人从十五六岁起血管里就开始长斑块,到40岁左右斑块变得明显,60岁左右没有一枚斑块的人屈指可数。
如果斑块越来越大,会导致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使血流变缓。一旦出现诱发因素,如动脉斑块的某个部分破裂,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诱发一系列变化,形成血栓或引发梗塞。
不定时炸弹二
静脉血栓
每年全球发生近一千万例静脉血栓栓塞症,它又可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
前者主要发生在下肢,多数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约80%易漏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一旦脱落并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可能形成肺栓塞,一旦发作,危及生命。
血管健康人人关心,吃什么通血管、用什么通血管…是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而实际上,血管里的两个不定时炸弹,如果不把它们去除,吃再多的东西也是没用的。
一个简单的方法
就能帮你清理血管
这两个“不定时炸弹”发生、发展中,有一个共同的帮凶——久坐。它从多个方面影响血管健康:
01
不利于清除血管内斑块
澳大利亚针对其国内名25岁以上居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久坐不动不利于“好”胆固醇清除动脉里的斑块。
02
增大血栓风险
英国《皇家医学会志》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每天固定一个坐姿3小时以上的人,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其他人群的2倍。
03
堵塞心血管
久坐时,血液流动缓慢,脂肪酸沉积在血管,易阻塞心脏血管。
04
让脑部供血不足
久坐会让血液循环减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损伤大脑。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将久坐列为十大致死致病元凶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有多万人因久坐死亡,预计到年,全球将有70%的疾病由久坐引起。
精准的方法
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研究证明,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率增加46%。根据WHO的标准,一般患者控制血压水平/90mmHg,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以/80mmHg为宜。
建议:
(1)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更应该严格检测血压,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2)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减重、膳食限盐、减少膳食脂肪、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3个月效果不佳需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3)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大于/mmHg)除了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外,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
(4)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卒中患者,平稳降压非常重要,不能急于求成。按照指南要求,卒中急性期内不主张降压治疗,除非患者收缩压过高,大于mmHg。同时要注意降压不可太猛,从缓慢降到或mmHg,对患者是有益的,降太多则危险大增。老年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mmHg,舒张压在90mmHg即可。
2.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以将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脑卒中。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空腹血糖应<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值为<7.0%。
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测血糖。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联合应用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
(4)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患者,降血糖同样主张“不可降太低”的原则。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糖降太低,日后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几率可能增加。建议血糖水平控制在8~10mmol/L,不要低于8mmol/L。
3.心脏病:各类型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如心房纤颤、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以心房纤颤最为重要。
建议:
(1)≥40岁的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
(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4.血脂异常: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TC每升高1mmol/L,脑卒中的发生率可增加25%;HDL每升高1mmol/L,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减少4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血脂异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降低至<1.8mmol/L或比基线水平下降30%-40%。
建议:
(1)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2)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者选用贝特类药物治疗。
5.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由体检发现。
建议:
(1)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且经过彩超、核磁等检查确定为斑块稳定者
可选择单抗(阿司匹林)或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以延缓斑块的发展速度。每半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监测斑块发展的程度,最长别超过一年。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建议进行双抗治疗,同时要坚持服用他汀,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但斑块不稳定者
应积极就医。所谓不稳定斑块是指斑块有可能随着高压血流从颈动脉脱落,并在颅内形成梗塞。患者一定要尽快到有资质的专科门诊进行治疗。
(3)颈动脉直径狭窄率50%但70%者
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应定期进行超声随访,评估疾病进展。如果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包括一过性的头晕、黑蒙、视力障碍,一侧肢体运动或感觉方面的短暂丧失,语言表达能力障碍等,也应当积极就医。
(4)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
可在医生评估下决定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
介入取栓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及因房颤、瓣膜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塞导致的卒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取栓治疗是他们的福音。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量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可使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3倍。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加用叶酸可能会减少首次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7.饮酒:大多数研究表明,轻、中度饮酒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而过量饮酒则会使脑卒中的风险升高。按每日饮酒不超过2个标准饮酒单位换算,男性每天较适宜的饮酒量为高度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25g),啤酒不超过ml,葡萄酒不超过ml(女性酒精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建议:
(1)饮酒者不提倡大量饮酒;不饮酒者不提倡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饮酒应适度,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