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图4
男、75岁,房颤病史多年。
图1心电图诊断:
1,心房颤动,
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3、ST-T改变。
分析:
1,图中P波消失代以f波,RR绝对不齐。长RR间期时,QRS波群即出现增宽变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的改变
2,窦性P消失,代之以以大小、形态、间距不同的f波,QRS波显著不齐。
这种f波振幅绝大多数0.10mV者,又称为细波型心房颤动,有时f波纤细到难以辩认。此型多见于冠心病及病程较久的慢性心房颤动,难以转复窦性心律。由于f波较小不易辩认,易被误诊为其他心律失常。
3,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型,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右束支阻滞型只出现在长RR间期后面。束支传导阻滞和慢心室率密切相关,考虑是4相传导阻滞。
4,ST-T改变:我们在判断ST段时,应观察“正常”的QRS,而不是右束支阻滞的波群,右束支阻滞时对ST有一定的"掩盖”。
一、心房颤动,较心房扑动多见,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因其心房激动快速而紊乱颤动,失去了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房既丧失了正常排血功能,附壁血栓易于形成。
心电图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同的f波,f波的频率为—/min。典型的f波是诊断心房颤动的要点,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唯一依据。但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和伪差。
2,心房颤动心室律显著不齐是由于房室结内隐匿性传导所致。心房颤动的R-R周期极度不规则,只能连续测量数个R-R周期,求其平均值,即为心房颤动平均心室率。
3,心房颤动时室内传导可以正常,也可呈室内差异传导。
二、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
①与频率变化无关的束支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出现与心室率变化无关,
②3相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率轻度加快后即出现束支传导阻滞,3相束支传导阻滞可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束支传导阻滞后R-R周期短于Q-T或Q-U间期者,考虑为生理性3相束支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的R-R周期大于Q-U间期,提示病理性3相束支传导阻滞。
③4相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率减慢以后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称为4相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合并4相束支传导阻滞很少见。
陈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