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纤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视房颤远离中风 [复制链接]

1#

人到老年,如果心脏时不时有“小鹿乱撞”的感觉,觉得自己体力不支、头昏目眩,甚至突然倒地不起。注意了!那可能不是年少时“心动”的感觉又回来了,而可能是房颤了。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80岁以上人群高达7.5%,84%心房颤动者年龄≥65岁,平均75岁。

一、对房颤的认识

1.人的心脏是如何正常运转的?

人的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搏动向全身持续泵血,心脏节律受到源于窦房结的心电脉冲(60-次/分钟)的控制,这个窦房结可以理解为整个心脏的控制中枢,由心脏窦房结细胞发出搏动信号,信号依次传递,使心房、心室交替收缩,心房的作用是把血液泵入到相邻的心室中,再由心室把血液泵入到动脉中。

2.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房颤患者中,心房出现多个异常起搏点,这些异常起搏点发出的电信号频率高(-次/分钟),而且无序,导致心房收缩不统一,从而心房壁发生纤颤,而不是正常的收缩,心房失去有效收缩泵血的功能。电脉冲信号无规律地从心房传导到心室,使心室也发生无序收缩,丧失了一部分有效射血容量。由于其心房失去规律性收缩而变为颤抖,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滞,继而很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

3.为什么会发生房颤?

引起房颤的原因是很多的,可以导致心房发生改变的疾病或者危险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房颤。常见的原因有:年龄大、高血压、冠心病、心衰、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甲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糖尿病、心胸外科手术、肥胖、吸烟、酗酒、家族史等。其中心脏病、高血压以及年龄的上升是导致心房颤动的高危因素。

4.如何识别房颤?

做心电图就可以很方便的得知是否是房颤。

心房颤动,图中所示为P波消失,出现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不整

二、房颤和中风

房颤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痴呆等风险,但最大的危险不在于心脏,而在于大脑。心房在正常收缩的时候,血液为单一方向的层流,但是在房颤状态下,就会成为漩涡状的湍流,容易在心耳部位形成血栓,附着在心房壁上,称为附壁血栓。临床研究显示,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为什么房颤时左心房血栓比右心房血栓多见呢,原因在于左心耳与右心耳结构不同,虽然两者内壁都有错综交叉且不光滑的梳状肌,但左心耳内肌肉丰富、凹凸不平、口大肚小、开口呈现为锯齿状,血液进去容易、出来难。右心耳开口较左心耳大,没有锯齿状结构。如果你是心外科医师,你就会很方便地观察到这一点。所以房颤时,左心房血栓肯定要比右心房血栓多的多。而附壁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血流进入全身各个部位的动脉分支并导致栓塞,而颈动脉开口正对着主动脉,所以脱落的栓子最容易(80%)造成缺血性脑卒中(中风),危险性最大,也最为严重,可致死、致残。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房颤患者中风几率为一般人的5倍,这种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每4-6个住院的中国房颤患者就有1人曾经中风。发生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病患家庭将因此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痛苦。早期识别中风非常重要。

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在第七次学术年会期间正式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FAST口诀”:

“B”——Balance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语言,说话含糊不清、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时间,请勿等待,应立即拨打获得医疗救助。

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早期症状,最后1个字母是提醒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就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立刻就医,由医生判断是不是真正的脑梗死。因为当血管刚刚开始堵塞的时候,表现可能非常轻微,而随着病情进展,最终可导致完全不能讲话,一边手脚完全瘫痪,甚至出现昏迷,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脑卒中发生后,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一般不超过4.5小时;动脉内机械取栓最佳时间不超过6小时;个别经筛选后的患者24小时内机械取栓仍然能够获益。

三、房颤患者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的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必须要提前预防。

第一步,是想办法消除房颤心律,可以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导管或外科消融及药物复律等方法,把产生异常搏动信号的细胞消灭或者抑制异常搏动信号的产生,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第二步,是如果不能消除房颤,首先需要控制快速心室率,从而改善心悸、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下降,降低心衰及心动过速型心肌病的发生;其次根据CHA2DS2-VASc评分评估卒中危险程度及根据HAS-BLED评估出血风险,综合评估后再给予合适的抗凝治疗,以降低卒中及抗凝用药后出血发生风险。

四、如何预防房颤发生?

虽然房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房颤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如:健康饮食,作息规律,避免工作压力过大,适当锻炼,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甲亢,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患者根据类型予以改善等。

五、关于房颤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房颤无需早期治疗?

房颤的症状可能很轻,但其危害很大,严重的可能导致中风,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心脏疾病,所以医院就诊,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误区二:房颤停了后,不会再发?

其实房颤一旦发作,将易持续,早期常为阵发性,发作虽不频繁,潜在发病机制仍有进展。随着病程迁延,房颤发作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心律相对减少,而后全部心律均为房颤,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发展成永久房颤。

误区三:房颤发作不频繁,无需治疗?

发生卒中的风险在不同的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中是类似的。阵发性房颤也是可以产生血栓的,一般来讲,持续48小时以上就容易形成血栓。实际上,临床上发现持续24小时就容易引起血栓了,所以说抗凝药,无论对哪种类型的房颤来说都很重要。

误区四:房颤无任何不适,不要紧?

房颤的症状与严重性之间不是对应关系,没有症状并不意味房颤的危害不严重。房颤一旦开始发生的时候,往往是阵发性的,心跳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患者会比较难受,但恢复正常心律后,往往又忘记了发病的痛苦,尤其是年轻患者,很容易觉得没有什么,不积极配合治疗。当房颤加重变为持续性的时候,虽然心脏会长时间一直乱跳,但患者反而适应了,会觉得症状明显减轻,误以为疾病好转了,但其实,这种持续性房颤是个“温柔的杀手”,往往潜藏着更大的危险。评估房颤血栓并发症风险主要依赖于CHA2DS2-VASc评分,如果评分越高,发生中风的风险越高。有中、高卒中风险的人群,建议应尽快开展抗凝治疗,以降低卒中发生概率。

误区五:房颤吃药后就一劳永逸了?

有些房颤患者想着既然房颤产生血栓导致中风,那我天天吃抗凝药,不就没事了。但是吃抗凝药有出血风险,而且需要定期监测抗凝疗效,定期复查很重要。

误区六:房颤是老年人才要担心的事,年轻人不用担心?

近年来,中青年患者逐渐增多,尤其是高节奏工作状态的白领人群,不断加重年轻人的心脏负担,诱使房颤提前发生。年轻人日常应警惕心脏不适、心律不齐等症状,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控,发现不适应立即通过心电图等确定是否患有房颤等相关心脏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误区七:房颤了,不能运动?

建议采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这对预防房颤复发非常有好处,但是运动需要因人而异,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早期运动推荐休闲式运动和散步,运动时长控制在20-60分钟之内,以不增加疲劳感为宜,这对于房颤患者来说非常安全有效,随着时间累积,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延长运动时间。总的来说,动就比不动强。据统计,房颤引发的中风在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第一年累积复发率达6.9%。房颤导致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但大部分房颤患者对于房颤治疗的重要性和规范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一定要把预防中风当成头等大事,加强对非持续性房颤的监测,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降低中风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胡大一,陈桂英,等.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60(2):-.

[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心房颤动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2):-.

[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年).中华全科医师杂志,,19(6):-

[4]AndreasSch?fer,UlrikeFlierl,DominikBerliner,JohannBauersachs.AnticoagulantsforStrokePreventioninAtrialFibrillationinElderlyPatients[J].Cardiovasculardrugsandtherapy,,34(4):-

作者介绍

温斌

南昌大学级全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余绍青主任医师。

医院全科&老年医学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